X

科大学者/故事

郭忠平:写好矿井下“三尺讲台”的育人故事
发布时间:2025-04-30 点击:

立德树人,不只在课堂上的“三尺讲台”。作为工作了36年之久的一名老教师,我一直希望我的学生不仅能在大学阶段收获课本上的知识,更能在矿井下这个“大熔炉”里饱经锻炼、茁壮成长。

首先,坚持深耕育人一线,做学生成长的领路人。

师者如光,虽微致远。记得那是1992年的冬天,我刚刚工作没多久,领着四十几个快毕业的采矿工程专业学生下井实习,每天和工人们一样上下班,一块吃饭。大概有一个星期的时间,我发现同学们有点坚持不住了,每天总是找各种理由搪塞不下井。我深知作为一名教师,必须站在最前面,蹚最难的路,吃最多的苦,每天坚持带头裹着棉大衣缩在硐室里记矿压数据,尤其在来压的关键时刻,主动到巷道支护变形大的工作面观测数据,为的就是获得宝贵的来压数据。我希望通过这种言传身教,教给他们在实践过程中书本以外的知识。

实习结束那天,临走的时候,有一位小高同学把他在那里的40天《实习日记》塞给我看,上边歪歪扭扭写着他的感悟:“在老师的影响下,让我感觉作为年轻的后生连苦也吃不了,将来还能干甚!既来之则安之,好好在岗位学技能,就是再苦、再累也不要轻易打退堂鼓,不管咋样也不能当‘逃兵’。”这群孩子毕业后绝大部分都扎根矿山企业工作,有的已经成长为矿山行业的领军人才。

其次,坚持用爱陪伴护航,做学生成长的护梦人。

芳华岁月,丹心一片。1993年在蒋庄煤矿刚从井下上来,我就接到了一位学生母亲的电话,电话那头哭得上气不接下气:“郭老师……孩子他爹走了……”我当时是惊愕的,回头看着正在核对矿压数据的小马,不知道该说些什么,平时经常和他聊起家庭,总念叨着给他父母盖新房。我觉得不能直接告诉他,而是得让他有一个接受的过程。我挂了电话后,走到他面前拍了拍他的肩膀,告诉他父亲病重的消息,眼瞅着他脸变得煞白,我马上安排学生跟着他一起回家。后来,我领着几个学生,带着慰问品走了几十里山路去他家,尽可能地为学生的家庭提供一些帮助。我一直相信相遇就是一种缘分,所以我把每一个学生当成我自己的孩子一样培养,尽可能给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。后来这个孩子每次见到我,都会说:“老师当年用实际行动,告知我要时刻传承‘爱心能聚众,坚韧致成功’的矿业人情怀,我对此一直念念不忘。”

最后,坚持点燃职业生涯梦想,做学生成长的助梦人。

把学生的“迷茫”,酿成安心的“糖”。至今仍记得在矿山搞项目,招呼学生们吃饭,蜂窝煤炉子占着墙角,十几个大小伙子挤在屋里,把床沿当座位,围在一个小小的餐桌上,铝饭盒里炖着白菜粉条,热气把窗户都糊住了,激情澎湃的时候大家敲着搪瓷碗唱着“采煤的黑小伙”,随着歌声也让大家在项目实训中的烦恼都烟消云散了。

带学生要负责到底,就业是人生一件大事。现如今,我每年仍会自费带着毕业生赴矿山企业兼职实训,算起来带学生跑过的矿山,少说也有百八十座了,带过的毕业生得有五百余人,帮助落实工作的学生一百二十余人。这么多年过去,看着这些娃娃从战战兢兢的新手,变成能独当一面的矿山脊梁,比啥都熨帖。

36年的教学生涯,我带学生钻过薄煤层,守过矸石山,在漏雨的工棚里改过论文,往后还能再带几届说不准,但只要腿脚还利索,这趟自费实习的“车轮子”就得接着转。总得有人把井下那套真本事,一代代传下去不是?